Hi lovely readers, it’s been a while! I feel like a different person.
On October 25th, 2024 my family and I were in the hospital for almost 30 hours to welcome our baby girl Ray. 😇 (Not Rae, but Ray, like a ray of sunshine! ☀️)
之前IG上答應分享的文化衝擊現在要來兌現了。
💡準媽媽準爸爸想學單字嗎?滑到文末,給你重點單字!這邊也提醒要自行做功課,跟醫療團隊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流程喔!不要全盤聽巴奈 😉
貼心的醫療團隊 Caring Staff
從產檢到、生產和產後照護,我們都在麻州一家大型醫院(Mass General Brigham)進行。雖然有不方便的地方,例如不同檢查需要跑不同辦公室1、office hours 既短又沒週末,但是醫護人員相當細心,細聽問題一一回答,給予新手父母的我們很大的安全感。
隱私很重要 Privacy is Paramount
這一點特別提及因為有台灣的爸爸跟我分享老婆做超音波時的經驗,跟下位媽媽僅隔著一個簾子。我的經驗裡不管是超音波、產檢、待產、生產還是復原室,幾乎每個空間都是獨立個人的,基本上不會聽到其他人的看診過程。
媽媽的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
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(憂鬱症以及產後憂鬱症)are incredibly common. 從懷孕一路到生產後,大概做了至少五次以上的憂鬱症風險評估。最讓我驚訝的一點是羊水破了進入醫院時,護士先把我跟家人分開🤨,單獨問我有沒有被迫懷孕、受威脅或虐待,有沒有不想跟家人分享的醫療史可以先單獨跟護士說明,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團隊對於媽媽身心安全的重視。
輕鬆詼諧的空間 A Dash of Humor
在待產室我們一直聽到外面護士的豪邁笑聲,進來時也跟我們開玩笑,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燈光、幫我們裝溫水(在美國能要到溫水喝是很難得的!)、換衣服、拿一堆枕頭、瑜伽球、熱敷袋⋯⋯連我媽媽都覺得不可思議!
IG同學的提問 Questions from You 🙋🏻♀️🙋🏻
📍費用多少?Medical bills
美國的醫療費用根據保險、地區差異很大,從 USD$3000 - 10,000 都有可能,自然產(vaginal delivery)、剖腹(cesarean)、無痛分娩(epidural)也會影響費用。
📍坐月子嗎?美國有月子中心嗎?Postpartum Care
跟你印象不同的是:美國可以坐月子喔!
不只是亞洲人大量移入的文化,世界其他地區移入的產後照護讓這個概念越來越普及。一些中大型城市產婆(midwife)和陪產婆(doula)的服務可以延伸到產後(postpartum),也可以雇用私人月嫂(postpartum nanny),費用 USD$2000 - 8000不等,看是24小時、做幾人的飯菜、有沒有做家事等等皆有價差,注意亞洲概念的「月嫂」在美國基本上是沒有認證的,多為口碑,一般保姆(nanny)則是需要執照的。
📍產檢過程?OB/GYN Appointments
其實跟台灣大同小異,血糖篩檢、基因疾病檢測、驗血驗尿、照超音波等。前中期每個月一次,後期 biweekly、最後 weekly。
我發現兩點不同處是美國超音波(ultrasound)照的相對少,若寶寶沒問題,僅照兩次,我的醫生比較小心所以前後大概照了四五次。另外一點在於羊膜穿刺(Amniocentesis),若驗血發現處於低危險群(low risk),醫生可能不鼓勵做羊穿以避免感染風險。
📍助產課程?呼吸/瑜珈/骨盆底肌訓練?Pregnancy exercises
I love these questions! 我對於這一點特別注意,因為有習慣做瑜珈和皮拉提斯所以相關資訊我在網路自學,搜取多方資訊取得中間值,如此一來跟醫院溝通時他們也知道我有做功課。產後如果有特別的困難,我會尋找專門的骨盆底肌物理治療師(pelvic floor physical therapist)做復健。
醫院也提供哺乳(breastfeeding)、新生兒心肺復甦(newborn CPR)和生產課程,我跟陪產者(support person,通常為伴侶或家人)兩人全程參與,This way we can both be on the same page.
📍美國剖腹 vs. 自然產的比例 C-section vs. Vaginal Delivery
這點有趣了呢!台灣、中國、香港地區剖腹率是30%,遠遠高於全球平均19%2。其中一個原因 - you guessed it - 是選擇時辰!排除緊急醫療因素(medical emergency)還有的就是對於自然產的迷思、跟醫師的溝通不良、怕「吃全餐」或甚至是費用的考量,都讓許多人選擇剖腹生產。在我的經驗看來美國多鼓勵自然產。
✏️單字看過來
剖腹 C-section (Cesarean)
自然產 Vaginal birth (vaginal delivery)
無用藥生產 Natural birth (natural delivery)
無痛分娩 Epidural
婦產科醫生 OB/GYN*3 (obstetrician 產科醫生、gynecologist 婦科醫生)
坐月子 postpartum care, traditional (Chinese) postpartum care, traditional (Chinese) postpartum confinement
產檢 OB/GYB appointment, doctor’s appointment
喜歡生活篇嗎?🤓
It took me a few weeks to finally complete this article. Thank you all for sticking around! If you like it let me know.
台灣中文常說的「診所」英文不使用 clinic 而用 office 一字。
婦產科醫生 OB/GYN 單字的唸法直接字母一個一個唸出來,O.B.G.Y.N.